• 你的位置:杏鑫注册 > 业务范围 >

  • 义律:鸦片战争的推手,为啥无比痛恨鸦片贸易? | 循迹晓讲
    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6:16    点击次数:96

    主讲:谢承汇

    策划:谢承汇

    责编:马戏团长

    全文约4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 Follow us

    在教科书里提起第一次鸦片战争,被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,中国屈辱史的开端,大清王朝丧权辱国的开端。可以说中国人对这件历史事件的熟悉程度远超其他历史。其中像林则徐虎门销烟更是家喻户晓。

    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具体过程,在此不赘述,今天主要说一个英国人——义律。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,此人是英国驻大清商会代表,后来又是侵华战争的元凶首犯,对他怎么骂都不过分。在1997年的电影《鸦片战争》中的义律形象。简单概括说就是吃喝嫖赌抽,坑蒙拐骗偷全占。而且在他的脑子里,都是琢磨怎么用鸦片奴役中国人民。

    图片

    ◇ 图为电影中的查理·义律形象

    可非常吊诡的是,按照战争这种惨烈博弈来说,失败方骂他,说明在胜利者英国这边他干的应该不错,应该大加赞扬才对。可英国这边对义律的指责声一点不比大清小。甚至后来英国人义律跟大清这边的琦善一样都被罢官处理,最后还被审判了。那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?今天就聊聊他的故事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◇ 图为青年时代的查理·义律

    1801年,义律出生在一个很正统的英国贵族家庭,祖父是伯爵,父亲是外交官也是军人。这种家庭出身,人生道路没有意外的话,肯定也是进入体制。14岁时,义律毫不意外的加入了海军。在维多利亚时代,正是日不落帝国的黄金时期,大英皇家海军可以说是天下无敌,因此成为皇家海军的一员是每个英国小男孩的梦想。而且义律没有因为贵族出身而投机取巧,他是从普通海员,在海上颠簸14年,吃着生蛆的海军面包,不停作战,一点一点晋升上来的。

    到了1830年,29岁的义律以上校军衔从海军退役,之后他来到殖民地圭亚那工作。从小的家庭环境,加上在海军的经历,不仅培养了义律忠君爱国的价值观,也影响了他为达目的有时候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。不过,义律身上还有欧洲贵族惩强扶弱的骑士精神。也就是说在他身上,既有旧时代的骑士贵族精神,又有大航海时代的探索精神。就是这么一个极为矛盾的人。

    图片

    ◇ 图为美洲的种植园经济必须依靠大量黑奴才能运转

    比如说他在圭亚那,因看不惯英国殖民者羞辱当地奴隶的行为,成为一个废奴主义者。从这点来看,义律的形象跟电影里的形象,差距有点大了。后来他来到中国,担任英国驻中国商务总监。从现在留下来的义律日记,跟朋友通信的记录来看。义律依然坚持废奴主义这个思想,不止一次批评英国人对中国人的鄙视和压迫。

    不仅如此,义律本人还坚定主张废除鸦片贸易。在他看来,鸦片贸易在道德上是有缺陷的,而那些从事鸦片贸易的商人,本身也缺乏教养。因此,作为英国驻大清商会代表,义律不止一次给英国政府写信,请求不再对鸦片贩子进行保护,可惜都没有得到批准。

    也因为没有得到批准,让义律陷入新一轮矛盾之中。出于职业素养和契约要求,在日常工作中,义律应该竭尽全力保护英国在华商人,哪怕这些商人都是他最看不起的鸦片贩子,那也得忍着。与此同时,他还要承受大清这边给他带来的羞辱。

    图片

    ◇ 图为描绘1850年左右英国东印度公司位于印度巴特那的工厂里堆满鸦片的仓库

    有一次,有12名英国船员遭到海难,漂到了不允许英国人登陆的海岸,这个消息上报到两广总督这边,总督大人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扣押了这批落难船员。义律作为在华最高代表,自然要去把人要回来。义律穿着当年上校军服,来到广州城门外,结果被两名守城兵丁赏了俩大b斗。

    你想想,一个英国贵族,海军上校,在华商会总监,挨俩大嘴巴,这搁谁谁能忍?可义律也没办法,因为当时英国外交大臣,后来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要求义律:“既要避免触动中国当局,也要拒绝卑躬屈膝地跟中国打交道”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,那时的大清朝廷还自诩天朝上国,在这地界除了皇帝,你是龙得盘着,是虎得卧着,给你俩嘴巴都是轻的。因此,对于帕麦斯顿的命令,义律根本不可能执行下去。最终这事儿居然不了了之,义律没有声张,甚至他一直到死都隐瞒受辱这件事儿,如果不是后人读了他的日记,恐怕这件事儿至今不得而知。

    图片

    ◇ 图为道光帝画像

    这还不算完,新的矛盾又来了。不久之后,民族英雄林则徐来到广州,在销烟之前,林则徐先控制住十三行的人,用杀头做威胁,让他们向英国人索要所有的鸦片。英国人肯定不吃这套,林则徐一看软的不行,就下狠手了。他把英国商人都轰回商馆,然后派兵包围商馆,断绝粮食和水的补给。商人一看这个阵仗赶紧托人告诉义律,希望他来当中间人斡旋。

    当时的义律正在澳门出差,听说此事赶紧回到广州。在他的日记中,我们可以知道他在回去路上非常矛盾,一方面写信给帕麦斯顿,希望他允许自己把所有鸦片贩子绞死,一方面对自己的职责——保护英国在华商人——十分坚定。总而言之,权衡利弊,他选择忠于自己的国家。他命令手下拿来自己的海军军服,船上升起英国国旗,乐队高奏国歌《天佑女王》,然后停泊在商馆外的海域,以此给被围困的商人们撑腰,告诉他们国家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。果不其然,被包围的商人看到这一幕,无不高呼万岁。

    图片

    ◇ 图为查理·义律(1801—1875)

    事情发展到现在,单纯从职责角度来说,义律干的不仅没毛病,甚至应该被英国人视为民族英雄。可为什么英国人会骂他呢?原来,义律一面给被围困的英国商人撑腰,另一面回到商馆后,义律赶紧找到林则徐商谈,希望妥善解决这次冲突。林大人很给面子,见都没见义律,派手下转达了要求:必须交出所有鸦片,不然后果自负。当然了,这也不能怪林则徐,当时大清有规定官员不能私见洋人,有什么事儿必须通过商会中国人跟洋人沟通。后来琦善被抄家斩监候的一个重要罪名,就是他私下跟洋人接触。

    义律恨的咬牙切齿却无能为力,就像他在日记中写的,他也想绞死这些鸦片贩子,但职责要求他必须保护这些人。本来义律可以不进入商馆,不被封锁,让这些人自生自灭,但他没这么做,而是进入商馆跟这些人商量怎么解决这件事。经过3天权衡,义律决定交出两万余箱鸦片。

    图片

    ◇ 图为壁画作品虎门销烟

    林则徐这边自不必说,随后就展开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。那义律这边怎么办?英国不是大清,商人的财富不能被随意侵占剥夺。既然是你义律决定交出鸦片,那又打算怎么赔偿商人呢?原来,面对危机,义律私自以女王的名义向商人们保证,今天所有损失英国政府将会赔偿。这也就是义律一生最大的污点由来。

    为什么说这是他一生的污点?因为义律这么做,直接导致战争爆发。本来林则徐跟这群鸦片贩子,只是一个国家和一群走私毒贩的矛盾,现在他把英国政府扯进来了,直接上升到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了。英国政府绝不会为了义律的擅自决定,而自掏腰包赔偿鸦片贩子。怎么办?当然找大清要。在帕麦斯顿的游说之下,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了。

    图片

    ◇ 图为亨利·约翰·坦普尔·帕麦斯顿(即巴麦尊,1784年10月20日~1865年10月18日)英国首相(1855年~1858年,1859年~1865年),三度担任外交大臣(1830年~1834年,1835年~1841年,1846年~1851年)

    图片

    ◇ 图为乔治·懿律(GeorgeElliot),10岁加入英国海军,1835年,凭借军功成为海军大臣,1837年晋升海军少将

    此时,义律也摇身一变,从驻华商人总监升级成对华战争副统帅,统帅是他的堂兄弟懿律。到了1840年年底,义律带兵又回到广州城外,这次迎接他的不是林则徐,而是新任两广总督琦善。

    琦善跟义律从天津打到广东,或者说被义律打到广东。英国人打的大清满地找牙,经常清军这边死伤好几千,英国人这边0死几伤。整个鸦片战争期间,英军死于传染病的人数是死在战场上的5倍。这会儿琦善已经很清楚不能跟英国人再死磕了,于是想要和谈。另一边,帕麦斯顿也要求义律进行和谈,不过这会儿的条件还没那么苛刻。

    图片

    ◇ 图为英国人绘制的英军攻占穿鼻画面

    可惜,这会儿义律的骑士精神又被唤醒了,也不想打了,他觉得这种一边倒,碾压式的战争不符合骑士精神,不是英国贵族应该干的。于是不顾帕麦斯顿的命令,私下跟琦善签订《穿鼻草约》,主要内容三项:600万两广州赎城费,恢复通商,割让香港岛。这跟后来《南京条约》的要求相比,实在是太轻了。随后,义律和琦善都同意了这个结果,英军还退兵了,广州城内百姓看到英国人退兵,以为是义律大人开恩,高呼义律万岁。

    本来这战争善后工作到此为止,但双方后台明显都不能接受这个结果,帕麦斯顿大骂义律卖国,英国社会知道这件事后也是引得舆论一片哗然,就连维多利亚女王都罕见公开表态说:义律的行为是出卖自己的利益。大清这边也不逞多让,道光皇帝坚信,琦善肯定拿了洋人好处,在朱批里直接告诉琦善:慰忠魂无他法,全在汝身。为了告慰殉国的忠魂,别无他法,只能弄死你了。不过琦善最终没死,领了个革职锁拿,查抄家产的处理。

    图片

    ◇ 图为《南京条约》签订场景

    而面对英国国内的汹汹舆论,义律自然在中国呆不下去了,被调回英国接受审判。虽然后来他还出任了其他殖民地的官员,但一直不得烟儿抽,最终还是郁郁而终。

    两百年后,我们再看这段历史,其实能发现一系列问题,义律这种充满矛盾的人,让他去殖民地做事不确定性很强,很容易一冲动就私自代表女王承诺下什么,从而闯下大祸。而从当时历史背景来看,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之间的矛盾,让大清和英国必然发生冲突。而这些矛盾压在任何人身上,我相信做的都不一定比义律更好。

    *本文首发于「循迹晓讲」公众号 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
    *配图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,后台联系删除

    (END)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

Powered by 杏鑫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